“一絲不掛”的典故
1. 一絲不掛是一絲都不掛念
洪州(今江西省南昌一帶)翠巖山可真禪師曾告訴想來修行的人說:「諸上座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這話裡含有「一絲不掛念」的禪理。
吃飯穿衣是人活在世上必要的基本需求,如果人的思慮中能夠放下,穿衣不想好不好看呀?吃東西不想好不好吃啊?那麼就超脫了身體基本需求和凡間俗事的牽掛,境界也就提高了。
一絲一縷、一米一飯都不掛心,那麼從這麼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來看,「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換句話說,就是身處何處沒有天堂?!口食什麼不是美味?
2. 佛家另一處講到一絲不掛的情境是指「釣桿上一條釣絲都不掛」
宋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有高僧天童宏智正覺禪師。他的母親夢見五台山一僧人解下一個環套在她的右臂上,夢後她就懷孕了,生下的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正覺禪師。
有僧人問正覺禪師說:「一絲不著時如何?」意思是說,如果釣竿上不繫釣魚絲線,那時是怎樣的境界呢?
禪師答說:「合同船子並頭行(便達到了船子和尚超脫的境界)。」
又問落在實處又如何?
答說:「快刀快斧斫不入。」
垂釣為了釣魚,如果釣竿上一條釣絲都不掛,就是無心求魚。靜心想想世間人,勞勞碌碌、汲汲營營,所釣為何?脫不了名、利、情!如果名、利、情都不要,那麼,刀斧外力也就傷不了無求的人了。
心靈一絲不掛,人間道澄澈無礙。
他曾在浙江秀州華亭縣吳江畔為人擺渡,泛一葉小舟隨緣接引四方往來眾生,等待著嗣法的弟子以報師恩,當時人就稱他為船子和尚。船子和尚的禪詩道出「一絲不掛」的禪意: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3. 蘇軾
宋代大文豪蘇軾〈贈虔州慈雲寺鑒老〉詩:
遍界難藏真薄相,一絲不掛且逢場;
卻須重說圓通偈,千眼熏籠是法王。
巧妙地把「一絲不掛」的俗意和修行意融合在一起了。
【啟示錄】
人一絲不掛地來到世上,走時兩手空空,什麼也帶不走。
且放下俗心塵念,修回真實本性,走上人生在世若能知足,反璞歸真,便不會有那麼多煩惱。
※資料來源:《五燈會元》、《指月錄》、容乃加〈"一絲不掛"境界高 不掛什麼"絲"?〉
- Mar 09 Thu 2023 07:35
“一絲不掛”的典故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