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

在台灣人才外流的196070年代,政府首長常說:「台灣缺資源、缺技術、缺資金、缺市場。」我那時提醒:最缺的還是人才。到了現在,更發現:有些人才,仍缺少格局。

(一)小格局思考

擋住台灣大未來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小格局。

擁有大格局思考的人,不只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不僅想到「受」,也想到「給」;不只是注重現在,也注重將來;不只關心自己的村莊,也關心別人的家鄉;不只是幫助自己的社會,也要幫助改善別人的國家;不只是改善這一代的百姓,也要改善下一代的子孫。

  具有這樣情懷的人,似乎只是少數人。事實上,如能在一念之間,把自己關懷的焦點擴大、追求的層次擴大、著眼的焦點擴大、努力的方向擴大、要求改善的層面擴大,社會上就會出現大格局的思考。

(二)長久的社會病態

  減少當前「做什麼『不像』什麼」的窘況,就是要認真地把擔任的角色做對、做好。做「對」與做「好」的關鍵即是專心,即是投入,即是心無二用。台灣社會出現了一些典範:朱銘的雕刻、林懷民的舞蹈、董陽孜的書法、余光中的文學、黃達夫的醫院,甚至鼎泰豐的湯包。

  「行行出狀元」的成功,沒有祕訣,就是始終如一的、無怨無悔的做什麼像什麼。

  可惜的是,社會上似乎很欣賞:一心可以多用的人,稱讚他們的能幹;一手可以遮天的人,渲染他們的膽量;一步可以登天的人,羨慕他們的本領。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很扎實能持久的例子,這些人物遲早會真相還原,變成了「做什麼『不』像什麼」的惡性示範。

  台灣社會亂源之一,即是各界的「大人物」,在公開場合,說的是一套;在私下場合,做的又是一套;分辨不清雙重人格下的真相。他們擅於說大話,怯於做大事,更少大格局。能夠肯定的是:「說」什麼不等於「做」什麼;做什麼又「不」像什麼。

  凝聚一生的學思與淬鍊,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

開放:沒有開放的政策,一切空轉

文明:沒有文明的擴散,一切空洞

進步:沒有進步的推展,一切空談

和平:沒有和平的持久,一切落空

學習:沒有學習的普及,一切空白

(三)做什麼「不」像什麼

這來自三種可能:

1)角色混淆:公私不分,權責不清;身兼多職,身分不明。

2)角色錯亂:不僅是換了稱呼就換腦袋,而是換了場合、換了對象就換腦袋。

3)角色超載:所擔任的職位,遠超過能力與經驗所承載。

  當「做什麼像什麼」融入了文化的核心,這就是一個生命力飛揚的社會;當「做什麼『不』像什麼」變成了時尚,這就是一個向下沉淪的社會。要掙脫困境與沉淪,只有一個藥方:做什麼像什麼—官員做像官員,民代做像民代,企業做像企業,媒體做像媒體。

  儘管今天的知識分子,已經逐漸失去主導社會思潮的力量,但是知識分子還是必須要做像知識分子。今天愈是擁有學術聲譽的知識分子,愈應當要有自律,對專業以外的各種職位安排,要勇敢地婉辭;對專業以外的各種政策建言,要謙卑地沉默。唯有這樣,才能減少「做什麼『不』像什麼」這種流行病的蔓延。

(四)對「君子」的嚮往

  儘管半世紀以來台灣在力爭上游,但到處仍有缺少「品」的例子。產品與服務缺少「品質」,消費者缺少「品味」,政商人物缺少「品格」。「品格」是指:做事有原則;做人有誠信;態度上不爭、不貪、不獻媚;品德上有格、有節、有分寸。擁有這些「品格」的人,就是泛稱的「君子」。當「人品」喪失時,「人才」就淪於「小人」,小人一旦當道,惡性循環就從此開始。

 「君子」的特質是:利人、利他、利天下;求人和、世和、心和;與人為善、沒有嫉妒,自我突破;成人之美、沒有貶損,樂見其成;不走極端、不會硬拗、不愛炫耀。

  當「君子」的特質展現在企業家身上時,他們會比「社會」企業家更懂得經營企業,會比「良心」企業家更能發揮社會責任。

  「君子」光明磊落,不需結黨營私;他們靠專業,不需靠關係;他們靠市場競爭,不需靠政治勢力。他們嚮往的是:法治的透明與公平,政策的遠見與穩定。

  台灣要到達那個境界還很遙遠,大家需要相互激勵。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每日一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