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蘇東坡在無常中憑心境自樂的能力

「也無風雨也無晴」學蘇東坡在無常中憑心境自樂的能力風景不轉心境轉,與林夕一起學快樂、修快樂。遠見好讀2024-07-21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快樂本由心決定,一如空氣存在,用力呼吸才會發覺,但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執著於快樂,便不快樂。在煩擾的世道裡,都市人藉外物追尋片刻開心,卻在歡笑過後更感寂寞。快樂的源頭原來近在咫尺,只是自己一人沒發覺。(本文節錄自《原來你非不快樂》一書,作者:林夕,亮光(香港) 出版,以下為摘文。)

一零八二年,蘇東坡途中遇雨,沒帶雨具,常人只有狼狽二字,雨聲打在竹林上發出巨響,不是不寒心的。好一個蘇軾,就這樣寫下宋詞中我的最愛: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用不聽,而用莫聽。

不聽,那種堅決,就要運用意志力,跟雨聲抗衡,莫聽,是你可選擇聽,但聲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決定聽不到,聽不到,著一「莫」字,境界就從容自主起來。

何妨吟嘯,那何妨也是一派優悠,反正落湯雞的現實無法改變,倒不如吟起當時的流行曲。無法改變的事情,就讓它自然存在吧。

蘇老當時只拿著竹拐杖,穿 《倩女幽魂》 內那種草鞋,從頭到腳盡濕,沒有坐馬,真是一步一生。但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從負面自嘲發掘出樂趣,雨中持杖穿輕便草鞋,比騎馬還輕便。

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憑心境自樂雨停了,金句來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境界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乾了,雨後自有晴天,做人無需在逆境中頭髮亂了。

蘇東坡卻更通透無礙,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憑心境自樂,於是,晴也不是晴天,萬法無常之變已與他心境無關。

我常常想,萬一時運低見鬼,也會學蘇老,心裡無鬼,於是,看不見,看不見,然後轉身走開,吟嘯:「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七個字的境界,值得我們在無常變化的處境中用來做口頭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