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馬英九‧言論自由
閱讀張作錦昨天在聯副「感時篇」<尼克森‧馬英九‧言論自由>一文,其中透露許多訊息,全文如下:
從《華盛頓郵報》出售想起的一些事,《華盛頓郵報》以2.5億美元賣給了亞馬遜網路商業集團。這份有80年歷史的著名報紙,晚景如此淒涼,著實叫人感傷。
但平面媒體日趨式微,是大江東流去,無可奈何。美國早有新聞學者白紙黑字著書《正在消失中的報紙》,預言2043年是全球報業的最後一年。郵報的新老闆亞馬遜創辦人貝左斯則說,平面報紙20年內將完全消失。是則貝佐斯這20年怎樣「處置」郵報,想必有他自己的打算。
「悼念」《華盛頓郵報》,懷想它的流風餘韻,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水門案」。世人皆知由於郵報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終於迫使違法竊聽競選對手的尼克森辭職。這不僅在美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樁,宜乎大家要給郵報喝采與致敬。但是一般人未必知道,一向高舉言論自由大旗的美國政府,當年是如何打壓《華盛頓郵報》以及手段是怎樣的低下與狠毒。
郵報女老闆凱瑟琳‧葛蘭姆在她的回憶錄《個人歷史》這本書裡,有詳細而毫無掩飾的記述。不僅白宮高官、甚至尼克森本人也不斷發言抨擊郵報造謠、有政治用心。官方的言論果然造成社會錯覺,大眾真認為郵報違反新聞倫理規範,應受唾棄與譴責。白宮拒絕郵報記者採訪;開除與郵報有交誼的官員,包括商務部長皮特森;威脅廣告商不登郵報廣告,否則他們就做不到政府的生意;在各種打擊之下,郵報股價從每股38元最多跌到16元,其慘烈情況可見一斑。如果不是郵報的報導自始站得住腳,說不定當時就被打垮。
美國是新聞事業的王國,憲法保障言論自由,郵報尚有如此遭遇,可證「天下沒有不箝制言論自由的政府」。蓋權力使人腐化,政府施政必然隱惡揚善,遇到以「第四權」自許的新聞界,時刻想限制政府擴張權力,執政者豈能容忍?這就是為什麼媒體與政府常居於對立面。今天衡量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也端視政府與媒體的關係而定。
台灣戒嚴時期的兩蔣政府固無論矣!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因不滿《聯合報》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流血犧牲也反對台獨」的談話,民國81年指使一批「社會人士」發起對《聯合報》的「退報運動」,又逼迫企業界不得在《聯合報》上登廣告,其手法亦如尼克森之對付郵報然。
繼任李登輝的另一民選總統陳水扁,因不愜《中國時報》的報導,利用司法部門對付記者,並搜索報館,連獨裁政府不敢做的事他都做了。
若說「天下沒有不箝制言論自由的政府」,恐怕也太武斷。馬英九的兩任政府,似乎還找不到打壓媒體的紀錄。不僅此也,馬和他的閣員只會向媒體說「謝謝指教」,無論新聞界如何批評、指謫、甚至羞辱,他們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解釋政策、澄清誤會使政府施政得以正常運行,總是應該做的吧!馬政府連這些都「失能」,實教人費解。而媒體「得寸進尺」,完全失去對國家體制的尊重以及新聞專業的自重,終於使政府癱瘓,社會失序。一個民主體制下的政府和新聞界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嗎?這也許是新聞學在實證上一個很好的研究案例。
【啟示錄】
1. 《正在消失中的報紙》預言2043年是全球報業的最後一年,30年後,電子媒體將取代平面媒體相關業者,該如何看待這問題。
2. 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及倫理學教授湯普遜(Dennis F. Thompson)「指出現代政府、公司、組織透過命令形式而為惡的現象已日益氾濫,因此現代政府及組織已需重建「不信任」的新價值。」證諸當年《華盛頓郵報》白宮高官、甚至尼克森本人也不斷發言抨擊郵報。無獨有偶,台灣方面也有李登輝發起對《聯合報》的「退報運動」,又逼迫企業界不得在《聯合報》上登廣告。以及陳水扁,因不愜《中國時報》的報導,利用司法部門對付記者,並搜索報館的事件,足見湯普遜斯言之不謬。
3. 馬英九的兩任政府的作為,備受媒體嘲諷漫罵,非常不堪,但還找不到打壓媒體的紀錄。這種情形也有二種可能,其一是他面對怪獸無可奈何,其二是誠心接受監督,讓媒體享有百分之百的自由,聰明的你會做何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