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記要
【園丁按】
2015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於10/28、29在台北文華東方酒店舉行,以聚焦大中華、新亞洲為核心,探討華人經濟的資金、創新、人才與機會發展。 以新思惟、新定見,共同尋找前進未來的方向與動力,廣邀各路高手發表高見。從《遠見》發佈資料中,整理如下:
高希均:三大格局 迎接華人世紀到來
記者/ 邱莉燕 發表日期 / 2015/10/28
來自10國、多達600餘位的頂尖企業家、政府官員及學者專家齊聚台北,參加華人世界最具前瞻性的經濟論壇——2015第十三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在「大中華+新亞洲,華人經濟大匯聚」的宏大主題下,大會主席、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暨董事長高希均在開幕致詞時,特別以「大格局決定大思路,大思路決定大出路」與在場華人領袖共勉。
1. 「大格局之一,是要面對全球競爭與區域之間潛在的衝突,華人企業領袖更應當認清現實,相互協助」。
2. 大格局之二,是要勇敢走向開放,一方面是要接軌全球,一方面是要左鄰右舍變成經貿及雙贏的伙伴。
3. 大格局之三,則是發揮自身的優勢與軟實力,運用傳統產業的提升、服務業的創新、綠能的研發,物聯網的應用、文化產業的開拓及中華文化的推廣等。
高希均提及,正如未來趨勢專家奈斯比所言:「21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是華人世紀。」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經濟活動,幾乎是華人的企業領袖擔任主角,顯示了華人企業的力量。
另外,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預測,2015~2020年之間,列舉了10個對全球GDP有貢獻的國家,第一名是中國大陸,貢獻度近30%,第二名是印度,貢獻度近15%,第三名美國,貢獻度10%,換句話說,中國的貢獻超過了第二名及第三名的加總,這意味中國的重要性。
馬英九總統專題演講
馬英九總統擔任第十三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特邀嘉賓,在近20分鐘的專題演講中強調:
1. 政府將透過打造台灣成為「開放的貿易大國」「創新的產業大國」「安全的招商大國」以及「優質的觀光大國」,作為推升台灣經濟前進的願景。
馬總統指出,台灣的人口在世界排名第53名,面積排名137名,但是台灣去年的進口與出口總額分別是全世界第18與20名;2015至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名列全球第15;根據2015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的評比,台灣總排名位居全球第11。
2. 強化前進動能 逐鹿全球經貿賽局
馬總統認為,面對世界各國合縱連橫的經貿結盟趨勢,台灣的經濟仍須步步為營,不斷強化經濟前進的動能,才有本錢逐鹿全球經貿賽局。他表示,為了能讓台灣產業與世界各國站在平等的立足點上競爭,政府近年來採取雙邊與多邊並進的經貿談判策略,積極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比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近日已完成第一輪談判,台灣也正積極爭取加入TPP第二輪談判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3. 為了打造台灣成為產業的創新大國,協助國內產業升級,政府不僅要協助業者由「價格競賽」轉為「價值競爭」,台灣的經濟架構更應由過去的「效率導向」轉型為「創新導向」,在變化萬千的世界競爭中永續發展。
陳長文:不應拘泥「政治正確」 開放才能造就繁榮
記者 / 林讓均
1.強調「制度比國家認同重要」「『良制』比『一國』更重要」「政治正確不應殺了國家正確」,提醒台灣不應過於拘泥政治正確而犧牲了國家的整體發展。
2.「台灣有許多問題,是馬總統一個人做不來的!」陳長文表示,在台灣政黨對立、媒體自由的環境下,許多問題包括核能政策、年金改革等,是馬總統的挑戰,但其實也是朝野各政黨的挑戰,甚至是全球華人的挑戰。
3.而為什麼做不到?他探討了幾個面向,包括「深具潛力的台灣經濟卻日益萎縮」。他說,現在許多「外資」其實是「內資」也就是「中資」「陸資」,基於許多國安考量,台灣官僚體系心態是「防弊」勝於「興利」,連中國大陸想來台設立聯絡處,都會被打回票。
4.「根據統計,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陸資投資台灣卻不過2億美元,兩者相差高達1500倍!」陳長文反問,台灣都能夠面對上千顆飛彈對準台灣,卻還沒準備好面對陸資來台嗎?
5.針對國家認同,陳長文再次強調他的一貫主張「制度比國家認同重要」,「一國兩制」應該改為「一國良制」,甚至「良制」比「一國」更重要。他認為,等到「良制」出現時,是否「一國」就不重要,是假議題了。
林全:六大產業轉型方向 改善台灣四困境
記者/ 林珮萱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全點出:
1.新能源產業、智慧產業、新石化產業、國防科技與精密機械產業、新農業、以及生技醫藥產業共六大方向,有機會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下一波關鍵動力。
2.他以「從產業轉型看台灣策略性產業發展」為題,從經濟理論開頭,「C+I+G+(X-M)=GDP」,意即「消費開支」加「投資總額」加「政府開支」加「出口額減去進口額」等於國家經濟成長毛額,逐一剖析台灣當前問題。
3.投資不足是大問題:自1980、1990年代以來,在台投資逐年下降。創新不足、法規落後,都是造成投資減緩的因素。
4.高失業率和低薪一直無法改善:這也和產業轉型遲緩、缺乏新興產業有關,造成現有產業提高附加價值的能力受到抑制。
4. 消費力流失,高房價、產業及人才外移:海外台商約有100萬。當台商選擇留在海外,如何吸引其他外來企業投資台灣?
施崇棠:創新迎戰,變中求勝
記者 / 黃漢華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接受「遠見傑出領袖獎」頒獎時,以「創新迎戰,變中求勝」為題,闡述華碩如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創新求變,他還希望華碩成為世界最被推崇的全球品牌。
1.現在是變動最大的時代,不但第三次工業革命已啟動,還有互聯網帶來的資訊流革命、再生流革命、物流革命、3D列印,在大陸,則有互聯網plus,這是創造協同共享的新經濟社會。
2.過去30年是個人電腦世代,但是,人只是在家裡、辦公室使用電腦,如今,已進入無所不在的雲端運算新世代,充滿了無窮的契機和創業機會。
3.過去台灣在資通訊業發展相當成功,卻可能是毒藥,他認為,台灣缺乏創新,大家的能力只是規格導向的創新。
4.使用者導向 兼具理性與感性,因此,華碩以達文西、蘋果為師,從人出發,進行集體數位創新。
5.八年前他們生產EPC,希望能做為新世代的典範轉移,以客戶快樂體驗2.0為目標,融合設計、管理,內化工程師和產品經理,讓創新成為公司語言,從使用者出發,訴求感性和理性。
6.華碩在Computex推出名為「氣」的二合一平板電腦,這個字比蘋果的AIR要好,代表中國和武功,也有美感,可說是結合生產力和行動運算的夢幻機器。
7.過去16個月,華碩帶著ZENPHONE走遍全球行銷,還得到Interbrand冠軍,2012年,T3給華碩五項科技大獎的肯定,這項榮譽在過去只有蘋果獲得,2014年,更拿到4326項世界級獎項。
毛治國:四個加速策略 跟上新亞洲發展脈動
記者 / 李雅筑
由行政院長毛治國針對台灣目前的經濟困境和未來發展發表演講:
1.對台灣來說,現在正面臨內在和外在挑戰。以內在挑戰而言,台灣一向以電子和資訊產業聞名全球,但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進入成熟期,加上傳統產業的動能不足,整體產業結構急需轉型和升級。
2.從外在挑戰來看,台灣位處亞洲,與亞洲的經濟脈動相連動,同時亞洲是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最快速的地區,像是TPP、RCEP和一帶一路等策略,都將對亞洲經貿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3.台灣正進入翻新經貿體制的階段,得全面啟動四個加速策略,分別是「加速參與經貿整合」「加速推動創新驅動」「加速啟動生產力革命」和「加速拓展出口市場」。參與區域整合 讓創新成為核心競爭力。
4.針對四個加速策略,有以下作法:
(1)參與TPP、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機制。他說,政府將會調整對內經貿體制,為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預做準備,另一方面,也將透過雙邊對話等方式,爭取他國支持與協助。
(2)讓創新成為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將過去效率驅動的經濟,接軌到創新驅動的經濟,」除了持續增加科技發展預算、創造開放資料的新價值之外,過去這一年,政府也針對法規下手,打造有利創業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