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

 

彼得.杜拉克在其經典著作《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書中提出建立效能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時間運用;第二是把目光專注在貢獻上;第三是善用自己跟他人的所長;第四是先做最重要的事,跟第一個習慣互相呼應;第五個習慣則探討有效的決策,也就是理性的行動,分析事情後,依照正確的先後順序做事。

習慣一: 了解你的時間

1. 紀錄你的時間花在哪 (高效能管理者每年至少會記錄兩次時間日誌,每次持續三、四個星期,每次記錄完之後,他們會重新檢討和修正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 )

2. 管理時間 (問自己幾個問題: 哪些不用做、哪些可以授權、哪些是浪費別人時間? )

3. 整合時間,務實的了解自由時間有多少,自行設定重要活動的完成期限

習慣二: 自問可以有甚麼貢獻?

高效能管理者把焦點放在有所貢獻上,不會一味埋首於工作中,而會抬起頭向外看,關注應該達到的目標。他會問: 我應該有甚麼貢獻,才能對我服務的機構有所助益,提升組織績效跟成果。

聚焦於貢獻提供了有效人際關係的四個條件: 有效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發展、培育他人。

習慣三: 善用他人之所長

管理者的職責不是改變別人,管理者的任務是善用每個人所擁有的長處來擴大整體績效。「部屬能有什麼貢獻?」、「他能把什麼事情做得特別好?」 把焦點放在一個人的弱點上,完全是浪費時間,要明白想用人之所長,必須忍受其短處。

用人的四個原則:

1. 確定職務都經過良好的設計。

2. 嚴格要求每個職務都有挑戰性,激發員工潛能。

3. 著眼為員工能做甚麼? 不要因人設事,只圖填補空缺。

4. 用人之所長,忍受他的短處。注重"機會"而非問題。

績效評估的四個問題:

1. 他在哪方面表現出色?

2. 因此或許他有能力在哪方面表現出色?

3. 他需要學習哪些知識或技能才能充分發揮長處?

4. 如果我有子女我會讓他們在這個人手下工作嗎? 為何或為何不?

向上管理的問題:

1. 我的上司在哪方面能力特別好?

2. 他需要知道哪些事才能充分發揮?

3. 他要我提供甚麼助力才能有好的表現?

習慣四: 先做最重要的事 -“專注”

1. 管理者必須有嚴格的自我紀律及鋼鐵般的自制力對不重要的事情說NO,總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2. 常常檢討”如果不是已經在做這件事,我們現在還會不會這樣做?(對沉沒成本說NO),不要重視”急迫性”、”重要性”,著眼於”機會”、”問題”,選擇”未來”而非”過去”

習慣五: 做有效的決策

有效決策的五個要素:

1. 做決策前先問”這是常態還是特例?

2. 必須明確規範決策的目標? 要解決問題的哪些部分,滿足哪些條件?

3. 著眼於”正確的決策”,而非可接受的決策。

4. 要將執行的方式納入考量。 (如何行動?落實?誰來做?)

5. 必須建立”回饋機制”來檢驗成效。

高效能的決策者會問”這是必要的決策嗎?” :

1. 如果行動的效益遠大於成本+風險,就去做。

2. 採取行動或按兵不動,不能兩面下注或折衷妥協。

杜拉克鼓勵每一位對自我有期許的人,都能透過這五個高效能的習慣,為個人、為組織、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啟示錄】

 1.          好習慣成就好品質,品質是習慣得來的」,管理者必須養成好習慣。

 2.          了解自己的時間使用情形,妥善規劃予以有效地運用。

 3.          用人之長,糾正或避用其短。

 4.          知事之輕重、緩急,先做重要且急者。

 5.          著眼於”正確的決策”以行動效益大於成本+風險,為優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