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的故事

要深入了解孔子,並不容易,但有些發生在他生命旅途中的故事,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

 

故事一《論語・微子第十八》

  長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過,讓子路詢問渡口。

長沮說:「駕車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是魯國孔丘嗎?」「是。」「他該知道渡口在那裡。」

  子路只好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我是仲由。」「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是。」「壞人壞事像洪水一樣泛濫,誰和你們去改變?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哪裏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邊說邊不停地播種。

  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能和鳥獸同夥,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誰打交道若天下太平,我還會提倡改革了嗎!

故事二《論語・微子第十八》

  志節清高的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屈折自己的志節,不使自己的身體受辱的,這就是伯夷、叔齊的處事態度吧!」批評柳下惠、少連說:「犧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分,然而他們說話切中道理,行為合乎思慮,但也不過就是這樣罷了!」批評虞仲、夷逸說:「隱居獨善寡言,合乎清高,一旦發言必合權宜。」他接著說:「我和這些人不一樣,只要合乎道義,沒有甚麼可以做,也沒有甚麼不可以做的。」

故事三《墨子·非儒下》

《墨子·非儒下》言:孔子受困於陳、蔡之間十日。子路煮了一鍋肉,孔子不問肉之由來而食之;他脫掉他人衣買酒,孔子不問酒之由來而飲之。

  哀公迎孔子,孔子表現出席不端正不坐,割不方正不食的樣子,子路不解進而問道:「老師的這回的表現,為何與在陳蔡時大不同? 孔子說:來,我告訴你,以往在陳、蔡時接受你奉養,是為苟且求生如今面對哀公我們要遵循一定的禮儀。

 

【啟示錄】

1.          儒家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改革者自居,是入世的。

2.          仁義是儒家的行為,只要合乎道義,沒有甚麼可以做,也沒有甚麼不可以做的。」這句話成為孟子所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的根源。

3.          故事三是孔子能隨環境變化而做出適當反應的例子,他絕非老古板,不能通權達變。

4.          惟義所在義代表正當性,「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後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懷疑他們的正當性,因而說出「我和這些人不一樣」的話。。

 5.          正當性是最佳的行為衡量準則。古時「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但見女子落水援之以手,則合乎義,具正當性

6.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用這種方式守信,孔子是不會贊同的。因為環境變了,想法也該調整。例如:你曾答應朋友發薪日借他一筆錢,但屆時家中出事,需錢應急已無錢可借,這就不能算失信于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