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態致勝

【園丁按】

卡蘿杜維克著 (Carol S. Dweck)《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李明譯天下文化出版

卡蘿‧杜維克博士為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在性格、社會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是全球最頂尖的研究學者之一。

作者指出;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簡單信念,實際上操縱了人生的很大部分,深切影響了許多事情的結果。從本書中,我們將會瞭解,那些在商業、科學、藝術、運動等各領域的傑出人士,為何表現卓越、異於常人,以及那些原本能夠、但最後未能有傑出表現的人敗北的原因。

 本書為應用心理學的經典暢銷著作,也是第一本探討人類心態的專著,在全球熱銷了180萬冊,改變世界人士對於成功與成功之道的理解。它能幫助你克服在學習、工作、教育/教養、人際/兩性關係上常見的自我囿限,打開你的成長心態,讓你更瞭解另一半、老闆、同事、親友、孩子,懂得真正釋放自己和他人的潛能。

比爾.蓋茲用「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推許本書

摘要介紹如下:

認識「心態」

所謂的「心態」(Mindset)不會以個別獨立的形式存在,而總是由一組完整的思想所交織構築起來的知識網絡,所以心態可以說是「一組心裡的想法」(A set of mind) ,因而簡稱為 Mindset。有人會將心態稱之為「態度」、「思維」或者「價值觀」,其實都是彼此相關而且可以互補的用語。

心態,就像是一組解釋世界萬物的框架,幫助我們認知周遭所發生的各種事情。因為心態的存在,我們都能逐漸適應自己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伴侶;因為心態的存在,我們也因此得以成為現在的自己。

杜維克博士經過研究及實驗證明之後發現「能力」的意義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有兩種:其一是定型的能力,需要時時向人證明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另一種是可以改變的能力,可以透過學習來開發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你對自己採取什麼樣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生活方式。」在定型心態者的世界裡,失敗是指你表現得不好、成績不理想、遭到他人拒絕、 丟掉你的工作等等負面的挫折。而在成長心態者的世界中,失敗則是指你沒有成長,不極力爭取自己重視的事物,也就是沒有充分發揮潛力。

a.定型心態急於一再證明自己,認為人的素質是無法改變的。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在考慮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是以「表現導向」做為背後的動機表現不佳,不順就沒興趣

b. 成長心態你可以透過努力、策略與他人的幫助,培養與加強你的基本素質。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可以藉由努力、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成長。在考慮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是以「學習導向」為出發點思考他們重視的不是勝敗結果,而是知道自己能夠由每次的嘗試中更加進步並且更加熟練。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並不是如同白晝黑夜般無法並存。事實上,許多人都兼有二者,而且多數人在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心態,你對某一領域採取什麼心態,將會引導你在這個領域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心態」與「信心」未必具有正向的相關性存在,即使是定型心態者,也可能具有很高的自信心。

在成長心態中,我們不見得要永遠信心滿滿。即使你自認對某件事不是很在行,還是可以全心投入並堅持下去。事實上,有時就是因為不精通才要投入。這就是成長心態的優點之一。你不必認為自己已經精通某件事,才願意去做或樂在其中。

或許有些人想問:「信念真的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力量嗎?」首先,我們要瞭解不是只要改變心態或者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夠成為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這樣的歷史巨擘或者其他成功的大人物;但是,只要在學習條件適當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得會。當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夠被改變,也不是所有可以被改變的事物都應該改變,但我們應該在充分瞭解之後,再自行判斷是否要做出改變。

 

什麼是成功?

  1. 發現#1:具有成長心態者在做最擅長之事,以及持續學習與改進中獲得成功。這正是我們在出類拔萃者身上發現的特質。

 

 

傑西・喬伊納柯西說:「對我而言,運動的樂趣從來不在贏。⋯⋯我從過程中獲得的快樂不亞於結果,只要能夠看到進步,或是覺得自己已經盡全力了,我不介意輸了。若輸了,我就回到田徑場上,勤加練習。」

個人的成功是當你盡了最大努力,達到你的最佳境界,這是教練約翰・伍登的人生核心理念。他說:「有許多、許多的比賽帶給我的快樂,絲毫不亞於我們贏得冠軍的十場全國比賽。因為在那些比賽中,我們做足了準備,發揮近乎我們最高水準的能力。」

老虎・伍茲和米婭・哈姆,都在運動史上最好強的競爭者之列。他們愛贏,但他們最看重的,是他們做出的努力。縱使未能贏得比賽,他們也能引以為傲,馬克安諾和比利・比恩就不行。

1998年名人賽(Masters Tournament)後,老虎・伍茲對於未能延續上一年的勝利感到失望,但他對於能夠躋身前十名感到寬慰:「我這週竭盡全力,我很驕傲自己能夠堅持到底。」一次英國公開賽,伍茲獲得第三名,他在賽後表示:「有時候,在條件不大理想、感覺揮桿不是很順手的情況下創造成績,滿足感甚至更大。」

老虎・伍茲是個極富雄心的人,想成為最優者,甚至是史上最優者。他說:「但是,更重要的是,成為最優秀的我。」

對於定型心態者,成功是就是建立他們的優越性,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有價值。馬克安諾說:「我承認,我的頭曾經大到幾乎無法穿過門。」他有談到努力和嘗試做最好的自己嗎?沒有。他說:「有些人不想事先練習,只想上場演出,有些人會事先練習個一百次,我是前者。」還記得嗎?在定型心態下,努力不是可以引以為傲的東西,而是對你的能力投以懷疑。

什麼又是失敗?

  1. 發現#2:挫折會激勵成長心態者,對他們有益,有警示作用。

 

 

喬丹只曾經一次試圖不費力而得勝,那是在他短暫退休後重返公牛隊的那年,公牛隊沒能打進季後賽,喬丹學到並記取教訓。他說:「你不能在離開重返後,認為自己仍然能夠在場上呼風喚雨。從此以後,我會在技能和心理上做好準備。」鮮少聽聞比這更真心、懇切的話,接下來三年,公牛隊在NBA三連霸。

喬丹擁抱他的失敗,在他最喜愛的耐吉(Nike)廣告之一中說:「我投籃沒中的次數超過九千次,輸掉的比賽將近三百場。有二十六次,我被託付投出決定勝負的一球,但沒有命中。」可以確定的是,每一次的失敗後,他都回去練習投籃一百次。

在定型心態下,挫折會讓你感覺身上被貼滿標籤。

一想到輸球,馬克安諾就受不了,尤其不能忍受輸給朋友或親戚,這會使他變得沒那麼特殊。

失敗對他造成什麼樣的刺激呢?打完1979年溫布頓男女混合雙打後的二十年間,他再也沒打過混雙了。為什麼?因為那一年,他和搭檔以直落三輸了,而且他在那場比賽中,兩度發球失誤,另外三名球員並未出現任何發球失誤。馬克安諾回憶道:「那是最難堪的事。我說:『夠了!我再也不打混雙了,我受不了。』」

你可以掌控情況

發現#3:和醫學預科班化學課程學生一樣,具有成長心態的運動員掌控邁向成功及保持成功的流程。

為何喬丹的技能,似乎未隨年紀增長而減退?隨著年紀增長,喬丹的耐力和敏捷度的確稍微降低,但為了彌補,他更努力於調整體能和動作,例如轉身跳投,以及他那著名的後仰跳投。進入NBA時,喬丹的看家本領是灌籃;從NBA退休時,他已經是史上以最全方位技能為籃球比賽增色的球員。

老虎・伍茲也掌控成功流程。高爾夫球這項運動,就像難以捉摸的愛人,當你以為自己已經征服她時,她會逃脫你。知名的高爾夫球教練布奇・哈蒙(Butch Harmon)說:「高爾夫球的揮桿大概是運動領域中最難以臻至完美的一種技巧⋯⋯,最可靠的揮桿能夠一再奏效的次數很少,它們永遠是在製品的狀態中。」正因此,縱使是最傑出的高爾夫球星,能贏的次數也不多,甚至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贏——伍茲縱使在其生涯巔峰時期,也發生過這種情形。也正因此,掌控流程非常重要。

伍茲延續父親對他的啟蒙教導,掌控比賽中的所有部分。他經常實驗,看看什麼可以奏效,什麼行不通,但他有指引自己的長期計畫:「我知道我的事業,我知道自己想要達成什麼,我也知道如何達成。」

跟喬丹一樣,伍茲也管理自我激勵,他的方法是把他的練習變得有趣:「我愛練習擊球,用各種不同的處理法,向自己證明我能靈活使用特定擊球法。」而且,他這麼練習時,會想像外頭某個地方有某個對手將挑戰他:「他才十二歲,我必須給自己一個理由去這麼努力練習。我想像某個地方有一個對手,他十二歲。」

正確教導孩子面對失敗的心態與技能

在你我身邊或者是報章雜誌上,經常都會看到一些令人惋惜的案例:一位從小天資獨厚的小孩,不幸遭遇重大挫折事件後,就此生活瓦解、精神崩潰,甚至走上不歸路。我們無法猜測他們內心的想法,但是這些孩子從小在親人朋友的讚美聲之中長大,對於他們來說,人生就像是一連串的展示與證明,無時無刻都需要向人證明自己有多麼傑出優秀。只是很可惜地,父母師長並沒有正確教導他們面對失敗的心態與技能,導致他們無法順利度過人生的波折與挫敗。

身為家長、老師或者教練的身份,我們都有相同的一份使命就是「教育」。不論對象是自己的子女、他人的子女或者團隊中的成員,做為一位教育者,我們總是希望受教者能夠獲得最好的教育並且展現出最優異的成果。然而,父母與老師的所作所為卻經常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我們善意的評斷、經驗提供,乃至於激勵的方式,往往會傳遞出錯誤的訊息。

經過七次的研究與試驗之後,Dweck 教授發現一項極為關鍵卻與多數人認知相異的事實:稱讚兒童的智力,有損他們的動機與表現。什麼?怎麼可能?為什麼稱讚小孩反而會損害他們的表現?

「你學得好快!你真聰明!」

「瑪莎,看看那幅畫。他真是未來的畢卡索對不對?」

「你好厲害,根本沒讀書就拿了A!」

如果你和大部分家長一樣,在聽到上面那些話時,應該會覺得其中傳遞的是支持、激勵的訊息。可是聽得再仔細一點,你是否察覺其中隱含另一重訊息,也就是孩子會聽到的:

如果沒法學得快,我就不夠聰明。

我不該認真畫圖,否則他們會看出我不是畢卡索。

我最好別再念書,不然他們不會認為我很聰明。

仔細回想成長的過程,我們多少都聽過類似上述話語的讚美之詞。這些是父母師長為我們貼上的正面標籤,雖然他們是出自良好而且正面的用意,但是卻極有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應。孩子們從蹣跚學步時就從父母那裡接受到許多訊息,對長輩有意無意中所傳遞出來的各種訊息極為敏感,因為他們正在學習適應這個世界,為了使自己過得更舒服或者獲得更多讚美,多數孩子都會非常努力,甚至不惜一切要使自己成為大人眼中的第一名。

請記得稱讚時不要提及孩子的人格特質,而應該是他的努力與成就。如果教育者只是一再強調智力或才能,會讓所有的孩子更加在意這些方面的表現。如果成功代表他們很聰明,那麼失敗就意味著他們愚笨。這就是定型心態的產生。如有甚者,即使要以作弊或者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優秀的成績,他們也可能甘願承受極大的風險去進行明知道錯誤的行為,只因他們的教育者認同的是他們的表現而非努力與成長的過程。

真正具有成長心態的父母,應該要賦予孩子們可以努力追求與嘗試的事物,給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從旁指導而非干預,進而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個人,將來以自己喜愛的方式為社會貢獻出一己之力。

請告訴你的孩子們:「我要教導你,而非評斷你的能力。」

除了教育者授予的正面標籤會對定型心態者產生負面的效應之外,負面標籤同樣會對他們造成深刻的影響。「正面標籤讓他們患得患失,而負面標籤讓他們擔心會真的應驗。」定型心態者往往會太過於相信或者在意他人的評斷,即使那個人的批評是完全沒有理智或者惡意中傷的行為,他們仍然會將這些批評看得非常重而無法從中釋懷。因為他們心裡的想法是:「許多人都對我這麼好,如果有人批評我,那一定是真的。」

「成長心態是以改變的信念為基礎。」

「改變的信念」說來簡單,但是要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挑戰、掙扎、批評與挫折並不容易。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在這個圈圈裡我們每天習慣著與同樣的朋友聊天、吃著差不多的食物,做著那些我們最熟悉而舒服的事情。現在,為了改變自己,我們反而要去做那些從前不習慣或者會使我們覺得不舒服的事情。「跑步?累得要命而且又會流一堆汗,我不喜歡。」但唯有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放棄定型已久的固有心態,才能夠改變、成長,或者減肥成功。

如果你已經信服了成長心態的重要性,自己也能夠分清楚什麼是具有建設性的批評,而什麼又是無益的評斷,那麼接下來該如何設定計畫並且成功執行計畫?成長心態者不會只許下新年新願望,然後就寄望它自動自發地實現,或是充滿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單憑意志力堅持到底。光憑虛幻的「意志力」並不足以達成改變的目標,你需要的是一份真正明確的計畫:

想清楚它的內容,然後擬出一份具體的計畫:何時開始依計畫行動?在哪裡?怎麼做?在腦海裡生動地勾勒出每個細節。

這些具體的計畫——具象的計畫——列出你在何時、何地、如何去做某件事,便於你照表操課,當然也就提高了成功的機率。

因此,你不僅要擬定成長心態計畫,而且要以具象化的方式來說明如何執行。

【啟示錄】

的重要在佛教經典中,多所闡述,「萬法唯心造」,是大家耳熟能詳。游伯龍教授的《習慣領域》,也值得參考。

   昨天(1/17)中時社論用馬英九 笨哪!〉將馬蔡二位總統的作風,做了對比;一個謙謙君子,守法度。一個深沉陰狠,弄權亂法,正邪之別,都在心態。

歷史告訴我們,德不配位,必難長久。民調顯示「在蔡英文與習近平之間,民眾對習近平更有好感。」別忽視此警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