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今非昔比
美中開打貿易戰,現實狀況是在改革開放40年之後,中國大陸正從世界最大工廠轉型為世界最大市場。
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7月初與上海簽署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特斯拉將於有「上海杜拜」之稱的臨港工業區,獨資建設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 3),規劃年產50萬輛的純電動整車。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超級工廠,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特斯拉此舉的關鍵因素是要貼近市場。並決定在北京設立中國區總部和美國之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大陸改革開放自1978年開始,迄今年正好40年。這40年的年均經濟成長率為9.5%,讓中國大陸GDP在全球的排名從1978年的第15位,到2010年時取代日本位居第二,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主要是對外(外需)導向的。所採的策略是:
-
開放資本、技術、原料、半成品;
-
先從特區再擴大為沿海,再進一步深入內陸,與大陸具有相當豐富價廉的土地與勞動力結合;
-
對外資給予政策優惠,並強化基礎建設。後者,即為這個階段的主要改革內容。
改革開放40年,大陸很快從一個落後的匱乏經濟體蛻變成了一個全球工廠,向全世界提供物美廉價的商品。在外需導向的運作模式下,大陸的就業人口增加了,工資上漲了,收入、財富增長了,中產階級形成了,規模也正持續擴大中,因而,一個愈來愈大的消費市場出現了:
-
大陸目前的中產階級大約已達5億人口規模,全球最大;
-
消費零售總額,在2016年時為4.89兆美元,已超過美國的4.82兆美元,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國;
-
消費占GDP的比重已達59%,與發達國家如美國(70%)比,當然還有很大上升潛力。
相對於大陸內需市場的持續快速擴大,過去40年高度仰賴外需拉動經濟成長的態勢正在出現重大變化:
-
出口依賴度,即大陸出口占GDP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高峰37.2%下降到2016年的19.6%;
-
大陸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也從早年的20%以上降到了2016年的18.2%。
很明顯,川普總統現在對中國大陸施以高關稅的貿易戰重拳,對大陸經濟的衝擊效應已大大不如十年之前。非但如此,卻反而可能引起「投資移轉」的效應,因為中國正在從製造大國轉型為消費大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特斯拉決定到大陸大規模投資,恰是「投資移轉」效應的例證。在商言商,特斯拉考慮的主要是兩個「勢」,一是形勢所逼,二是大勢所趨。
所謂形勢所逼,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生產出口到美國的鋼鋁製品課徵高關稅,當然對特斯拉在美國的生產拉高成本,不如直接移到中國生產,還可以減少運輸成本;
所謂大勢所趨,就是汽車作為一種體積大、重量重的產品,其生產地自然以貼近市場為宜,特斯拉到中國,自然是衝著這個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潛力的市場。
很多人記憶中或許還留有二、三十年前盛況一時的廣州交易會,全球萬商雲集,賺的都是中國製造出口到全球的錢;2018年底,上海要舉辦第一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了。從廣交會到上博會,其中的信息反映的是一個大格局趨勢的變化。
人才流向大陸形成另一趨勢,專家指出:大陸眼界是面向全球,所以給人才的福利條件會非常優渥,但最大的吸引力是,「大陸從來就想當世界第一」。
孫子「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任勢」。小眼小鼻的英賴政府,執政以來,所表現的只有向自家同袍開刀的本事,似乎看不見大陸經濟的結構性翻轉改變,還以為可以用新南向政策,彌補對大陸服貿、貨貿的損失,難堪的是,轟轟烈烈的新南向,至今看不到成績。
行政院談判代表蔡允中,於本月9日參加文化大學與逢甲大學舉辦的「新南向新思維」產業講座說「台灣經濟過去二十年來沒好過,大部分都在保二保一。東協很多國家都是五起跳,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為三點多,台灣掉在平均之下。」蔡允中認為,台灣會落到平均之下,經濟結構一定有問題,新南向是從頭檢視內部問題的機會,國際經濟已跟二十年前大不相同,台灣應該重新檢視在區域跟國際上該扮演何種角色,「要重新定位自己、跟檢視體質,這也是新南向的價值。」
今天(27日) 工總發表163頁政策白皮書,總共110個議題,231項建言,王文淵質疑政府新南向政策。
因為英賴政府不知求勢,用人又重色不重才,因此對外政策,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