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無所不在

宋代大儒蘇東坡在四十九歲時,有一次從九江登盧山,沿途領會溪聲山色都在對他說法,於是在夜宿東林寺時,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感悟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首詩描述「溪聲盡是廣長舌」,「廣長舌」,是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一,比喻佛說法。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佛陀的音聲就在大自然潺潺的流水聲中。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青青山色,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佛陀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傳遞「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人生哲理,我們該如何領會其中真諦,再傳播給別人

東坡居士果真契入佛理了嗎?且看如下〈星雲說〉的一則公案:

 

一天,擅長講說《華嚴經》的志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為什麼不贊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說法呢?」

大珠禪師開示:「法身無相,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以了知,對黃花而顯相,但這不是說,有黃花翠竹才有般若法身。所以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如果是般若,般若就如同黃花一樣是無情之物;翠竹如果是法身,翠竹能如法身一般妙用無窮嗎?」

志座主聽了茫然不解,大珠禪師又繼續說:「如果是一個見性的人,不論說『是』或『不是』,他都能有所得,隨著機用而說,不滯於是非。反之,若是一個不見性的人,說翠竹執著翠竹,說黃花執著黃花,說法身滯於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會有爭論。」

我們說一月映千江,一月在天,遇水而映現;就如同法身不可見,所以藉翠竹而顯現,又如般若依修持體悟而證得,非口說能知,所以藉黃花而說般若。但是,翠竹終究不是法身,黃花也不是般若,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只是喻譬的說法,不能執以為真。就像標月之指,只是標示月之所在,但不能將指頭當成是真正的月亮。

所以,相同的一句話,對悟者與凡人而言,說來即不同。凡人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對於般若法性,只是口說心不行,說空著空,說有執有,怎麼說都會有爭論。悟道的人,口念心行,生活日用中,信手拈來,無一不是佛法,故能自在無礙。其實,黃花翠竹究竟是不是般若、法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吾人是否具備了禪心慧眼?有禪心,有慧眼,世間的森羅萬象、宇宙萬物無一不是禪的妙用。

【啟示錄】

  1. 《六祖壇經》禪,譯為三昧,又稱為正念、正定、功德叢林。是如來自性清淨禪,是指我們這一念心。所謂「禪者,佛之心」,是指頓悟自心的禪,而不是漸修的禪。因此,禪心慧眼看,打坐是禪,走路也是禪,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禪。

  2. 一個見性的人,知諸法空相,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此,不論說『是』或『不是』,他都能有所得,隨著機用而說,不滯於是非。反之,若是一個不見性的人,說翠竹執著翠竹,說黃花執著黃花,說法身滯於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

  3. 藉黃花而說般若但是,翠竹終究不是法身,黃花也不是般若,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只是喻譬的說法,不能執以為真。同理,溪聲終究不是廣長舌, 山色也不是清淨身。所謂「夜來八萬四千偈」,只有任憑有禪心慧眼者解讀了。

  4.   《宋高僧傳》卷十七記載朗州刺史李翱會藥山高僧惟儼的故事:「 ()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名。”儼乃呼,翱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問曰:“何謂道邪?”儼指天指淨瓶曰:“雲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時靈光乍現,疑冰頓泮。」這句話怎麼使李翱頓悟的呢?水在瓶中,亦如雲在天中,物性無別,萬法歸一。認清本心,則雲之瀟灑,水之恬靜,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瀟灑的雲;在瓶中,就做恬靜的水,把握住“現量”,就能夠得到自在。寫下「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這首名詩。

  5.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大道無所不在,並不會因屎尿低下穢汙便不存在其內。道家的說法,與佛家何其相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