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中國廣西桂林,知名文學家、劇作家等。他的代表作有小說集《臺北人》、長篇小說《孽子》、《寂寞的十七岁》等。他也致力於崑曲文化的保存與推廣。
他是一位紅遍中港台的重量級作家,傾盡半生之力,追尋文藝復興夢。白先勇擅長代入人物角色,寫出不同年代、階層、背景的小人物,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而當接觸到的觀眾層更廣時,他也在舞台劇中復興崑曲美學,風格別樹一幟。
二年前,一個陽光正好的午後,《名人書房》訪談者造訪白先勇在台北的書房, 說道,一代巨匠在桌前振筆,何其動人又何其偉岸!
1. 將世間痛苦化成文字
「我寫作,因為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白先勇如是說。
白先勇說,人都會經歷哀傷或哀痛,然而未必人人都能把感受好好寫出來,相反作家、小說家有敏感跟觀察,可以寫出人物的內心,用文字重新創造世界。
他以自己的著作《孽子》為例,正當大家總將《孽子》推崇為同志文學,白先勇卻認為這是一個講人情、講人性的故事。他指西方文學不乏同志議題的小說,然而未有將父子之間的衝突、糾葛寫出來;反觀華人受儒家思想影響,父子關係的緊張、破裂來得更尖銳,更觸動人心。
《孽子》被翻譯成英文、德文、法文、日文、荷蘭文、越南文,並被改編成舞台劇。現在同性婚姻法案通過,同志可以組織家庭,最近一次重演來得別具意義,白先勇自己再看,亦暗暗掉淚,他借用好友奚淞看畢《孽子》舞台劇後的感受:「 每個人哭的原因不一樣,等如是借他人的靈堂,哭自己的悲傷。」
對於自己大部份的小說都以悲劇收場,白先勇說創作時沒特別想寫悲劇,只是受到時代的影響,一直寫寫寫,總是不自覺地以悲劇作結。
2. 理想主義驅動一生文藝夢
今年82歲的白先勇,由 21、22歲唸大學時與同學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開始,就一直追尋文藝復興夢,「我們那時代的人有點理性主義,對文化真的有點使命感,很希望把我們的文化復興起來。」
伴隨這份使命,那些年年紀輕輕的他就寫出《台北人》、《孽子》、《遊園驚夢》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朋友都笑稱他擁有老靈魂。而《現代文學》亦不負所望,成為了很多當代作家作品的發表平台,有些後來更成為轟動大作。
白先勇專注文藝復興夢數十載,寫小說時不忘將自己深愛的京劇、崑曲融入,並在小說改編成舞台劇之時,復興崑曲美學,突破既有框架,讓年青一輩認識傳統文化。
3. 經典無懼時代洪流 閱讀增生命厚度
「我想閱讀就是增加你人生、生命的厚度。讀一本書它就是一層,再讀一本又是一層。我們說的底子厚,就是因為你讀很多書,讀書不拘一格。」白先勇建議大家可多看唐詩、宋詞,會對人、對文字的感受,都有很大的幫助。
白先勇認為經典必須經得起時間考驗。他認為經典能穿破時間,不因客觀的社會型態改變,而失去它的價值;即使不同世代看同一文本,它仍有其意義,並能發現到新的意義,視為不朽。
4. 晚年經典之作青春版《牡丹亭》
戲曲最情深的生死戀曲-《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描寫名門閨秀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一段跨越生死的纏綿戀情。「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這是白先勇對崑曲的讚嘆。
青春版《牡丹亭》由白先勇全新改編,並親自擔任總製作人及藝術總監,力邀崑曲界巾生魁首汪世瑜、旦角祭酒張繼青擔任藝術指導,由兩岸三地團隊悉心打造,堅持以古老的傳統樣式、純正的崑劇風貌,重現「中國文學最美麗的一則愛情神話」。
故事內容講述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是一齣歌頌青春、愛情與生命的劇作,中國戲曲作家田漢甚至作詩:「杜麗如何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指出其媲美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淒美愛情。
此版本由白先勇特別千挑萬選出來的兩大主角—沈豐英、俞玖林擔綱詮釋,他們從2004年首演版時青春逼人、活力四射的演出,到如今演技及唱功日臻成熟,優異的表現,演繹出超越生死的纏綿悱惻,使作品呈現出雍容大氣的成熟之美。
青春版《牡丹亭》在藝術上表演成功而勾動了海外各地華人觀眾在內心中潛伏已久的民族文化鄉愁,所以才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與共鳴。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評論為:「如同置身於一場精彩的中國文化盛宴之中。」《新華社》一場高水準的精煉之作。
5. 白先勇推薦書單:
◎曹雪芹《紅樓夢》
◎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取材《維基百科》《天下》《名人書房》